财务对于非科班出身的管理者,还是相对抽象的,甚至会有明显的思维误区,很可能导致我们决策失败。
很多时候,我们都认为:企业收入高,利润一定高。
原来我们单位就这样认为,孤注一掷地开源,投入大量的宣传费用,这样的确增加了收入,但亏损却比往年更大。

这种模式,高收入同时意味着高成本,一味地去增加收入,反而可能让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。
企业收入越多,利润就越高,这个命题显然是不成立的。原因其实也很简单,有可能我们为了追求高的收入,公司可能会进行扩张,会招更多人来做事。也有可能背负更多的债务,导致公司的费用大幅度上升,最终可能会超过收入的增长百分比。就会导致利润不成正比的一种变化。
收入其实是战略和经营的结果。为企业选择正确方向,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。根据战略进行经营活动,从而获得收获。收入一定是外向型思维。

跟收入相配比的还有支出,支出就不是战略和经营的结果了,而是公司管理的结果。
管理实际上是要追求最经济和最适合的方式来达到公司的目标。管理是为战略服务的,所以如果管理没有服务好战略,就会出现支出极大地增加,收入增加赶不上支出增加,最后导致公司的利润并不是非常理想的情况。
有时候我们误以为:资产规模大,企业一定强
知识经济时代到来,资产规模不再决定企业强弱。决定收入的并不是资产的规模大小,而是资产质量的高低和资产周转的快慢,以及商业模式是否优化。
假设五个人同时摆地摊,投入同样的资金,有人质量低,卖不出去,这样就产生不了收入,就被滞缓了。也有人每次都供不应求。同等规模下,谁强谁弱,一目了然。
最近企业上市很频繁,最著名的非瑞幸无疑,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思维误区:企业获得融资一定是好事

债务融资带来的财务杠杆
一个浅显的例子如下。你不借口用100万买一套房,我借口,一百万可以买2套。一年后房子增值20万,贷款买房的减去利息赚了30万,这就是为什么炒房屡禁不止,这种杠杆,挣钱太快了。
但风险也是有的,如今年房价持续走低,未来不排除房价下跌。这时候融资越多,亏损越大。
流动负债:例如短期的借贷。比如向银行借了一笔短期贷款,但是没有在规定日期还清,信用就会下降,多几次以后可能影响企业今后的借贷,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。
非流动负债:例如长期的借贷。比如向银行借了一笔钱,为期20年,但是最后没有还上,银行有权对你的公司进行破产清算,将你的公司拍卖,拍卖所得归银行所有,以保障它作为债权人的权益。

所以企业的债务没有企业的资产作为保障的话,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破产的风险。
股权融资的利弊,股权融资的好处即引入一个股东给公司投资,但是这笔钱不需要归还。坏处也显而易见,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。
不懂财务的管理者,总误认为:企业利润高,一定很有钱。
疫情期间,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,没有好的现金流,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,又无法让新血液注入,企业只能破产清算。
企业的利润有多种表现形式
现金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。例如卖出商品但还未收到账款,表现形式即为应收账款。卖出商品得到现金,但立刻转而购买原材料生产存货等等。所以企业利润高,不一定都以现金的形式展现,也就不一定“有钱”。

现金流量表,其实就是将我们现金增减变动区分成了三种不同的活动。对于一个正常型企业来讲,经营活动现金流一般来说要是正数,为什么?经营活动现金流是一个负数表明是个什么效果?就是我们卖产品的收入,还没有我们采购物资的现金流出多。这个对于公司来讲就是一个不好的信号。可能公司正常情况不能产生现金了,就要靠外部一些输血,比如说像引入新的投资者,或者是变卖掉一些资产,比如说变卖掉股票。我们现金太不充裕了,所以只能变卖这样的资产,就会导致公司经营过程遭到相应的损失。
通过这个现金流量表,得到各种活动的现金关系,其实可以成为我们判断正公司现金流正常与否的一个依据。

三个报表是有勾稽关系的。资产负债表相当于两张照片,反映的是不同时间点,公司的资产负债状况。而我们的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,它们两个感觉是一个摄像机,把这个变化过程从头到尾给你录了一遍,他告诉你为什么资产由状态一变成状态二。我们所有者权益为什么由状态一变成状态二。这个就是三张报表的勾稽关系,如果是要做更加深层次的财务报表分析,我们往往是需要把这三个报表结合在一起去进行阅读,才可以得出对我们经营,对决策有用的一些信息。